
为积极应对社区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变化,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,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和提升改造,近日,鼓西街道长者食堂·学堂“2.0版”正式开始试营业!
整洁温馨的环境,干净卫生的餐品,“15分钟”的步行距离——鼓西街道根据“四个一”标准规范空间布局,“八个一”标准配备设施设备,积极打造“更走心的”长者食堂·学堂,满足社区老人“一餐热饭”的刚性需求,打通为老服务的“最后一米”精神需要。
为老助餐,彰显社区服务温度
鼓西街道始终聚焦老人的需求,着力打造有情怀的环境、有爱心的服务、有保障的餐食,让老人在享受助餐服务的同时,更能感受到来自社区的温暖。
上午11点,位于陆庄庭苑一楼的陆庄社区长者食堂已经座无虚席,屋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。糖醋鱼、金针菇炒蛋、小白菜、榨菜肉丝汤三菜一汤整齐摆放,供老人们取餐。秩序井然的大厅里,老人们笑脸盈盈地围坐在饭桌旁,吃得津津有味。说起长者食堂,正在吃饭的许奶奶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好,“年纪大了,儿女都在外面工作,来这里吃饭,人多了热闹,吃饭也有胃口。这里的饭菜十分可口,吃得饱,吃得好。”
在建设中,鼓西街道长者食堂·学堂注重细节的打磨,突出品质的追求,“为老、适老、助老”理念贯穿始终。在后县社区长者食堂·学堂里,记录老人活动的照片墙、旧版的书报杂志,能勾起老人的美好回忆;老花镜、助听器、应急药品等等,细节处体现了对老人的关爱;圆角的防撞桌椅、花色淡雅的桌布和随处可见的绿植,适老化的就餐环境让老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。
阵地汇集,延伸社区服务触角
为进一步提升社区为老服务的能级,以长者食堂·学堂为平台,街道积极探索打造社区服务延伸的集成点,方便老人在就餐的同时,一站式享受方便、快捷、高效的社区服务。
西湖社区发挥自身“西湖文化圈”优势,把党建引领和传统文化宣传工作通过长者学堂向老人铺展开来。以长者食堂+学堂为平台,以读书日为切入点,组织老人们在做好防疫措施前提下,从“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”开始,感受中国文化、中国民俗的魅力。“老人的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,”西湖社区党委书记张伟鑫书记表示,“后续我们还将邀请如老年大学、诗社、书画协会等机构,为老人打造内容更丰富的学堂”。
“读书”只是标配,各社区长者学堂还常态化开设书法班、合唱团、模特队、健身操及快板班等课程,课程的老师、学员均由社区居民担任,学员在学习后,可以马上转战食堂和“老同学”聚餐,实现“食堂+学堂”的深度融合。
此外,长者食堂通过“政府搭台、企业运作、社区联动”的方式,还拓展出社区养老、家庭养老床位等服务链条,专门设立了养老顾问点,打通社区服务供需对接的“最后1公里”。
到长者食堂就餐必须使用“银龄助餐卡”结算,老年人腿脚不便,信息不畅,如何开卡?为保障辖区老年人充分享受长者食堂福利,上午,保定社区和梦山社区特邀海峡银行工作人员到食堂驻点,为老年人现场开办“银龄助餐卡”,打通了老人就餐的最后一道“难关”。
数字赋能,优化社区服务体验
长者食堂·学堂开办前期,街道通过幸福通、微信群等平台以及老年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广泛宣传动员,努力提高长者食堂·学堂的知晓率、覆盖率和影响力,2021年以来累计覆盖1000余人,服务长者1万余人次。此外,菜咸了还是淡了?油多了还是少了?米饭够不够……一天的服务结束后,工作人员还会通过微信工作群汇总反馈老人们的意见建议,相互借鉴学习,共同督促改进。
在就餐方式上,长者食堂采取现场就餐+社区配送的“1+N”模式,老年人可选择办卡前来堂食,也可通过“欢孝”微信小程序平台,预订“长者智慧餐盒”。每晚10点前在线预约明日餐食,配送到周边另外5个社区取餐点,实现社区全覆盖配送,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饭菜。
“金厝边”邻里互助则通过鼓西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,发动志愿者为行动不便、无法出门的老年人送餐。社区每日通过平台发布任务时间、服务地点和需求任务,邀请注册志愿者在线“接单”,精准对接、高效服务深受居民好评。
上一篇 没有了